“茍利國家生死以,豈因禍福避趨之。”這是林則徐的名句。溫家寶剛剛擔任總理時,就用這句名言警示自己:只要對國家有利,即使犧牲自己生命也心甘情愿,絕不會因為自己可能受到禍害而躲開。俄國作家果戈理說:“為了國家的利益,使自己的一生變?yōu)橛杏玫囊簧v然只能效綿薄之力,我也會熱血沸騰。”古今中外集大成者,無不把國家看得高于一切。
樹高千尺有根,水流萬里有源。“天下之本在國,國之本在家,家之本在身”“天下興亡,匹夫有責”“大道之行,天下為公”……中華民族的家國觀,是國家和民族賴以生存與發(fā)展的精神支柱,是最重要的政治原則、最基本的道德規(guī)范和最質(zhì)樸的人生價值取向。千百年來,中華民族之所以能夠歷經(jīng)磨難而不衰、飽嘗艱辛而不屈,近代以來,實現(xiàn)民族復興之所以成為中華民族最偉大的夢想,根植于民族文化血脈深處的國家觀居功至偉。
國家觀并不玄妙,歌詞里唱的“愛祖國、愛人民”就是其核心內(nèi)容。愛祖國,就是熱愛祖國的悠久歷史,熱愛祖國的山川河流,熱愛祖國的語言文化,熱愛在祖國大地上生活著的同胞親人。國家觀也并不遙遠,它是阿拉善戈壁上尼瑪老人49年如一日守護邊境的忠誠擔當,是抗擊疫情中內(nèi)蒙古醫(yī)療隊逆行出征、大愛無疆的深厚情懷,是達茂草原上“雙語”檢察官潘志榮扎根基層、一心為民的無私奉獻。審視當下,樹立正確的國家觀、踐行愛國理念,就是要學好用好國家通用語言文字,順應(yīng)國家意志、厚植家國情懷;就是要把愛國之心、報國之志轉(zhuǎn)化為具體實際的行動,共同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。
“國家好,民族好,大家才會好”。正如李大釗所言:“求一可愛之國家而愛之,不宜因其國家之不足愛,遂致斷念于國家而不愛。”愛國,就要去建設(shè)一個可愛的國家,不能單純從自己的角度考量。任何時候,個體都不可能超脫整體獨立存在,個人權(quán)利始終要在國家框架里才能得到伸張。當然,國家利益和個人利益也有不統(tǒng)一的時候,這很正常,就像牙齒和舌頭相好都有咬著的時候。越是在這個時候,越需要每個人在大是大非面前從全局和整體利益去看待問題,越需要有國家利益高于一切的積極心態(tài)。道理很簡單,一滴水漂不起紙片,大海上才能航行巨輪;一棵樹頂不住風沙,成片森林才能遮風擋雨。
“世界上有許多美好的地方。但是,那里有黃山么?有黃河么?有長江么?有長城么?……既然這些都沒有,那么,祖國就是一個不可替代的地方。”當年路遙的文字,激發(fā)起多少人愛國奮斗的精神;今天,我們離夢想從未如此之近。牢固樹立正確的國家觀,讓個人和國家民族同身共命、同頻共振,我們就定能激蕩起共鳴、匯聚成洪流,為排除一切艱難險阻、實現(xiàn)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增添無窮力量。
來源:內(nèi)蒙古日報