東羌校尉,是魏晉時期首次設置的專職管理隴右地區(qū)氐羌等民族的軍事職官,在協(xié)調中原王朝與隴右地區(qū)各民族的關系、維護隴右地區(qū)穩(wěn)定等方面發(fā)揮了重要作用。
招附氐羌:
曹魏東羌校尉的設置
東羌原指分布在安定郡以東,包括西河、上郡、北地等郡(大致包括今寧夏東部、陜西和山西北部一帶)的羌人。東漢建寧元年(168年),護羌校尉段熲追剿先零東羌,其余部四千落(一落五口)散入漢陽郡。之后,漢朝命馮禪招降東羌四千人,分置于安定、漢陽、隴西三郡。自此,東羌的分布范圍自安定以東,西移至以隴山、六盤山為中心的漢陽、隴西各郡。
曹魏甘露元年(256年),東羌校尉鄧艾大破蜀漢大將軍姜維于南安、天水兩郡,這是史籍所見東羌校尉的最早記載。曹魏的南安、天水二郡,就在東漢馮禪安置東羌的漢陽郡內。自漢末以來,大量東羌人口遷徙至這一地區(qū),曹魏因此在這里置東羌校尉,加強管理。
漢魏之際,氐人也生活在以隴山、六盤山為中心的地區(qū)。漢代,氐人主要分布在武都郡(今甘肅隴南、甘南以及陜西南部一帶),故有“武都氐”之號。據《三國志·魏書·張既傳》記載,建安二十四年(219年),曹操命雍州刺史張既遷武都氐“五萬余落出居扶風、天水界”,這是氐人入居隴右、關中之始,遷入人口達20余萬。延康元年(220年),“武都氐王楊仆率種人內附,居漢陽郡(曹魏天水郡)”。這兩次大規(guī)模北徙,使天水郡成為氐人分布的主要地區(qū)之一。因此,設置于隴右的東羌校尉在管理東羌時,也管理天水郡的氐人部落。
除了管理隴右的東羌與氐人外,這一時期魏、蜀激烈爭奪隴右的形勢,也是影響東羌校尉建置的關鍵因素。諸葛亮曾率軍五次北伐,意在奪取隴右。在對隴右的進攻中,蜀漢吸收當地氐羌兵加入蜀軍。東晉習鑿齒撰《漢晉春秋》記載,諸葛亮自言其北伐軍中有“賨、叟、青羌散騎、武騎一千余人”。其后,蜀漢奪取武都、陰平二郡,也有賴于二郡氐羌部落的降集。
諸葛亮死后,由出身天水郡、深諳氐羌風俗的姜維主持北伐。他更加重視利用氐羌部落,認為若誘使隴右“諸羌、胡以為羽翼”,“自隴以西可斷而有也”。西晉陳壽撰《益部耆舊雜記》載,姜維“每出北征,羌、胡出馬牛羊氈毦及義谷裨軍糧,國賴其資”。可見,征用羌、胡兵眾及部落物資以充軍實,是蜀漢北伐的兵員和物資來源之一。而盤踞隴右的氐羌部落之向背,正是左右魏軍防御實力的重要因素。因此,曹魏設東羌校尉以強化軍事防御。
與此同時,曹魏也積極招募氐羌兵,為隴右防御提供兵力支持。出土于今甘肅西和縣的“魏歸義氐侯”“晉歸義羌侯”“晉歸義氐王”三組駝鈕金印,真實反映了曹魏、西晉政權通過封賜氐羌部落首領漢制爵號來籠絡氐羌部落的史實。而向氐羌部落首領賜爵封號,以及對氐羌士兵的招募、統(tǒng)率均由東羌校尉負責。景元四年(263年),曹魏募集“羌胡健兒”隨鄧艾伐蜀,有5000多名羌胡士兵跟隨鄧艾,這應該與鄧艾在擔任東羌校尉時曾率領氐羌士兵對蜀作戰(zhàn)有關。
控御秦州:
東羌校尉涉足隴右政治
魏晉禪代后,西晉沿置的東羌校尉被賦予了新的歷史使命。這主要體現(xiàn)在西晉時期秦州的設立,以及東羌校尉與秦州刺史共同管理隴右軍政、民族事務等方面。
泰始五年(269年),西晉以雍州隴右五郡(隴西、天水、南安、略陽、武都)及涼州之金城郡、梁州之陰平郡置秦州,目的在于防備鮮卑叛亂。曹魏后期,鄧艾曾納鮮卑降者數萬人置于雍州、涼州之間,這是河西鮮卑入居隴右之始。西晉初年,河西鮮卑頻發(fā)動亂,大臣傅玄建議在隴右設立秦州,加強管理。太康元年(280年)平定河西鮮卑動亂后,河隴局勢日漸穩(wěn)定,于是在太康三年(282年)廢秦州。
秦州被廢后,各屬郡還歸雍、涼、梁三州。其中,隴西、南安、天水、略陽四郡還于雍州,雍州因此人口猛增。據《晉書·地理志》載,四郡并入后,雍州人口達12萬余戶。太康七年(286年),又有十余萬匈奴人徙居雍州。迫于人口壓力,雍州請求朝廷增設政區(qū),因此在隴右復立秦州,并穩(wěn)定地成為州級行政區(qū)劃之一。
秦州復立后,掌管隴右氐羌的東羌校尉被納入秦州地方職官系統(tǒng),東羌校尉所領府兵也成為秦州重要的軍事力量。《晉書·職官志》載,晉惠帝元康年間,“護羌校尉為涼州刺史,西戎校尉為雍州刺史”,管理各民族的校尉官與屬州刺史兼領的制度由此確立。在此制度下,東羌校尉進一步涉足隴右地方政治,與秦州刺史共同管理秦州軍政和民族事務。
鎮(zhèn)撫氐羌、穩(wěn)定隴右:
西晉東羌校尉的職能
西晉時期,河西鮮卑、隴右氐羌的動亂都曾威脅秦州,東羌校尉積極討伐叛亂,維護地區(qū)穩(wěn)定。雖然史籍所見的東羌校尉在征討叛亂時多以失利、被罪征還告終,但他們的積極作為仍證明東羌校尉在協(xié)調中原王朝與隴右各民族關系、維護地區(qū)穩(wěn)定方面具有重要作用。
叛亂平定之后,鎮(zhèn)守秦州的名將一般被授以東羌校尉之職,這與其管轄秦州氐羌的職能息息相關。咸寧五年(279年),武威太守馬隆率孤軍三千討平河西鮮卑叛亂。太熙元年(290年),晉廷以西平太守馬隆兼領東羌校尉,命他既鎮(zhèn)撫湟中羌人,又監(jiān)管隴右氐羌,穩(wěn)定了隴右形勢。元康九年(299年),將軍孟觀討平氐帥齊萬年叛亂,威懾氐羌各部。不久,晉廷命孟觀轉任東羌校尉,以震懾參與叛亂的隴右氐羌,維護區(qū)域穩(wěn)定。
總之,魏晉時期東羌校尉的設立與發(fā)展,既體現(xiàn)了中原王朝與隴右氐羌關系的沖突與調試,又反映了隴右各民族間的互動和緊密聯(lián)系,促進了民族融合。可以說,積極的治理措施打破了區(qū)域間、民族間交流的壁壘,增強了各民族共同共通的因素,促進了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。
(作者單位:蘭州大學歷史文化學院)
來源:中國民族報